作為華夏人,家裡出了個巾幗英雄,為國為民,王家雖然沒有氣魄舉家參與,但還是願意盡最大的力量支持。
因為,這是為了整個華夏,為了4萬萬華夏同胞,今後幾百年幾千年的未來。
那些被滿清朝廷懸賞花紅的革(命)志士,個個都是真英雄。
王廷鈞和整個王家萬分的欽佩。
曾經捐官做過滿清官員的王廷鈞,深深的明白革(命)的難度和風險,他無時無刻的不在擔心秋瑾的安危。
然後,這世道就忽然變了,秋瑾等人竟然得了杭州,在消息閉塞的湖南小地方的王廷鈞還沒有消化這個消息,又是更驚人的消息接連而至,直到華國建國。
這是革(命)取得了成功了?
王廷鈞反倒疑惑了。秋瑾和那些革(命)志士口口聲聲要拋卻性命,為了華夏而奮鬥的結果,就是推翻了滿清後,建立一個新的帝制國家?
說好的共和民主呢?說好的三權分立呢?說好的開眼看世界呢?
王廷鈞忽然惶恐萬分,權利使人腐化墮落,難道那些偉大的革(命)志士,竟然在金錢和權利面前,飛一般的墮落了?
想想曾經「闖王來了不納糧」的李自成,得了北京後,一夜之間,從上到下數十萬軍隊全部用高台跳水的速度腐化墮落,王廷鈞就不寒而慄。
秋瑾,徐錫麟,宋教仁,陶成章,黃興……一張張熟悉的臉孔在王廷鈞的腦海中閃過。
要是這些人為了權利和金錢,被*蒙蔽了心靈,那麼,王廷鈞必須打醒他們。
叫醒一個沉迷金錢和權利的人,有多難?
王廷鈞知道。
總要有人嘗試喚醒那些曾經光彩照人的英雄們。
他為此不惜獻出生命。
「秋瑾呢,還有徐錫麟和宋教仁呢?」王廷鈞問道。
圍著他熱切的招呼的原光復會的人們,笑著解釋,徐錫麟和宋教仁都去了澳大利亞,秋瑾則待在了印度。
王廷鈞心裡一陣激動,秋瑾,徐錫麟,宋教仁,他們依然挑選了為國為民的道路,堅強的承擔了民族振興的道路。
看來,墮落的,只是胡靈珊,或者,胡靈珊一直就是混進革(命)隊伍的奸細。
秋瑾他們或者還不知道,華國已經變了質。
王廷鈞厲聲責問光復會的熟人們,這還是民主共和的國家嗎?這和滿清有什麼區別?你們都想著榮華富貴,背叛革(命)嗎?
熟人們愕然。
「王兄,革(命)的目的,是讓百姓的生活變得更好,讓國家更強大,採取帝制還是共和,只是手段,有許多西方國家也是帝制,比如英國,德國,他們都……」有人急忙向王廷鈞解釋。
「明明可以走更好的道路,為什麼要走回老路?」王廷鈞厲聲打斷了對方的話。
在華夏千年來的巨變的關口,全華夏的人都在尋找共和民主的道路,就連滿清的官員,老朽的牙都要掉了的張之洞,也知道民主更好,想要建立民主政府,卻被胡靈珊逼得走上了帝制的道路。
這胡靈珊簡直是華夏的千古罪人。
熟人們無語,當年他們採用帝制的時候,內部也有人想不通,只是在經歷了很多很多的挫折,見識了很多很多華夏的真實現況,聽了嚴復張謇,甚至馬克斯·普朗克博士等人的見解後,才認為一個國家的發展,只有沿著現有的基礎發展,才是最好的辦法,跳躍除了會摔跤,還會劇痛。
熟人們拉著王廷鈞,打算細細的解釋,畢竟這個話題太大,牽涉的□□太多,需要各種大範圍的現實數據做論據,沒有辦法幾句話說清楚。
王廷鈞只是冷笑。
藉口,都是藉口。
為什麼不走共和制的道路,怎麼保證老胡家世代都是明君,難道就不怕再出一個閉關鎖國的滿清嗎?
明明有這麼大的問題,但這些已經身居高位的革(命)志士們,全部忽視不見。
王廷鈞一陣悲哀,熱淚盈眶:「不想當年的英雄,今日俱成腐朽。」
看著王廷鈞悲痛悲憤的神情,熟人們明白了,這丫的根本就是個理想主義者,完全看不清現實的阻礙,以為只要有一顆愛國愛民的心,地里自然會長出莊稼,國庫里自然會有錢,工廠自然會有機器,老百姓自然會覺悟高漲。
「王兄,近日就有船去印度,不如先去與嫂夫人團聚吧。」熟人們嘆息。
王廷鈞拱手道別,毅然離去。
華國的官員們,對這個情景和熟悉。
自從華國越來越強盛後,各種質疑帝制的聲音,從來沒有斷絕過。
許許多多的老朋友前來質問,為何要叛變革(命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