所以一直沒機會讓兩家人正式坐下來談談兩人的婚事。
雖說之前趙家曾派了媒婆前往宋家提親問名,也合過了八字。
但是三書六禮的儀式才算是剛剛走過了一半。
接下來便是趙家人登門下聘禮,兩家正式議親商定親迎的日子了。
這一趟,趙家從金陵城過來的時候就已經準備好了聘禮。
趙元明和家裡人一商量,又把自己的諸多賞賜給拿了出來。
再加上宮中皇后給添的彩頭。
竟然足足準備了九十九抬的聘禮。
要知道,即便是在京城,極富貴的大戶人家的聘禮規格一般也只有六十六擔。
趙家為了湊個長長久久的彩頭,竟然準備了九十九擔,可見其重視程度。
到了正式下聘的這一天,九十九抬的嫁妝從趙府出發,如長龍一般穿過街道,沿路敲鑼打鼓,簡直比別人迎親還要熱鬧。
沿街圍觀看熱鬧的百姓也圍得水泄不通。
大傢伙都在爭相數著到底有多少抬聘禮。
奈何實在太多,數到最後,竟越數越是糊塗。
送聘禮的隊伍在城內繞了一圈,這才朝著趙府隔壁的宋府走去。
最後,長龍般的聘禮全部都流進了宋家的宅子裡。
直到前院放不下了,吳氏這才連忙招呼著人幫著往後院裡擺。
雖說只是納徵下聘,但是不少沾親帶故的人都過來道賀,宴會一直忙到了天黑才算結束。
這一天,全家上下齊上陣,累且開心。
高興之餘,吳氏也有些發愁,「你們說這趙家送了九十九擔,那咱們嫁妝要準備多少擔才合適?」
第374章 置辦嫁妝
按照這裡的習俗和規矩,一般男方下聘時所送來的全部聘禮都是歸女方父母所有。
尋常的人家的做法,一般是將聘禮留下一半,另外一半待到大婚之日和迎親隊伍一併送到男方家,作為新娘子的嫁妝。
只有那些家境殷實或者對女兒極其寵愛的,才會多給一些,但數量上一般也只會和聘禮相持平或者略微多一些。
宋大川和吳氏早在一開始便表明了態度,趙家送來的聘禮他們一概不留,全部給女兒作為陪嫁。
至於聘禮當中那些不耐存的吃食,到時候則由他們一概換成旁的。
江清月見狀便主動提議,「既如此,那咱們就給小妹一百二十擔的嫁妝,爹娘都不要管了,剩下的我和阿硯給小妹補上。」
眾人一聽說要給一百二十擔,還是不免意外。
「比男方還要多,會不會不太好?」
宋硯搖頭笑了笑,「怎麼會?嫁妝越多,代表小妹在家裡越受寵,和男方無關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