孟琅的工作就是替岳丞相閱讀這些機密的奏摺,將它們分成幾類。這些奏摺跟他之前處理的孟誠的奏摺截然不同,畢竟各國使臣的往來文書總要顧及國家的顏面,而這些奏摺卻不需要那樣文質彬彬。
孟琅在這些奏摺中看盡了人世百態,他這才發現絕大多數官員都渴盼議和。岳丞相的陟罰臧否,在他們看來不僅是培植黨羽,討伐異己的舉措,更是阻撓議和阻撓國家安寧的大逆不道之舉。
有一位大臣是這樣寫的:
「夫議和之際,竟調兵遣將,移戶實邊,此無異於宣戰矣。如此,敵安敢和?敵不和,軍隊虛耗無日,百姓怨聲載道,國家不堪忍受矣。且陟罰屢動,百官不安,恐不利於朝廷根本。夫以丞相之高德,必不忍勞民傷財,再添戰亂,願丞相親賢遠佞,惦念生民,體恤百僚......」
這本含沙射影的奏摺牽扯到了另一個問題,即孟家和岳家的婚事。
這門婚事原本無可指摘。孟三公子與岳小姐年齡相仿,門當戶對,當為美談。然而,在這場戰爭中,這兩家的權勢膨脹得太大了。戰爭剛開始時,許多人覺得長明不可戰勝,沒一個人敢出去領兵,但戰爭一平息,他們卻立刻忘記了早先的恐懼,開始埋怨自己沒有把握住這次機會。
他們感到孟家和岳家一定是合計好了,孟璋肯定給岳家遞了秘密情報,使得岳家和孟家都全力支持戰爭,還把自己的兒子都派了出去。他們開始考究這兩家的種種不當,比如孟誠未稟告大王就讓孟琅頂替自己的位置啦,比如岳安國私自駐紮江縣啦,比如孟璋偷了信關所有的箭啦......
他們誇大其詞地說:雖然那場奇襲是取得了勝利,可要是所有仗都這麼打,不就完蛋了嗎?
兩家之中,卻是岳度時最受撻伐。岳家長期霸占相位,早讓許多人看不慣了。首先,實邊無疑是勞民傷財的事。第二,對封地徵稅壞了祖宗之制,寒了宗室之心。最後也是最為人口誅筆伐的是,岳丞相在提拔貶黜官員時懷了私心。他提拔上來的都是他兒子的手下,他貶斥下去的都是和岳孟二家毫無關係的人。
孟琅看到這些奏摺,既震驚,又恐懼。要是大王看到這些摺子,後果定不堪設想!幸好大王大約從三五年前起便不再上朝,只讓三公九卿在固定的時間去他的宮殿匯報政務。而這些人中,沒人被岳丞相貶黜。除此之外,徐風王也十分信任岳相,這位老臣從他還是太子時就一直輔佐他,是當之無愧的帝師。
然而,倘若有人闖入宮中,恐怕大王還是會知道這些事的。孟琅向岳丞相表露了擔憂,但這位老人頭也沒從公案上抬一下。
「不必管它們。」岳丞相淡淡地說,「以前反對我的人比這可多多了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