方柳談及生死,處之泰然。
即便他未曾有激昂之語,軍中士氣依舊因此而愈發高漲。
因最了解北邦,而暫任軍中校尉的霍隱,更是紅了眼眶,剛毅面容潸然淚下。他生於長於這蒼茫北境,隨著諸城被北邦攻破,少時也曾顛沛流離,而後多年隱忍,不止一次北望舊雍門關,期待重新奪回關城之日。
可年復一年,唯有大周朝廷所作所為愈發令人心寒,後甚至傳來皇帝畏戰,改換都城之事。皇帝老兒與他的狗官,渾身膽色都用來魚肉百姓,皇親國戚尚且如此,何況底下的將士。
兵痞兵痞,燒傷搶掠有時比匪更甚,歷史上的軍隊大多令百姓恐懼。
皇帝耽於享樂,官員將領上行下效,畏戰無能,只躲在新雍門關厚重的城牆之後。邊塞戰火連天之地,兵丁們或為了軍餉而來,或交不起免徭役的稅銀,被強制徵兵。
軍隊上下,打仗不為百姓不為家國,只為湊合活著,不曾有一絲征戰沙場的血性。
最後唯有周遭百姓遭殃。
霍隱也曾聽說過聞家將的名頭。
距今二十餘載,聞老將軍的軍令下,聞家將與尋常兵痞大所不同,規矩嚴明令行禁止,且從不做欺壓百姓的事,麾下皆是一心報國之輩,深受百姓讚譽。
那時的大周隱有崛起之勢。
可惜皇帝昏庸,忠臣良將反得了個滿門抄斬的下場。
霍隱身為江湖人士,本就不喜朝廷作為,見此更深惡痛絕。他深知朝廷腐敗懦弱,內患不除,滿朝文武便無一人會站出來支持收復舊雍門關。自那以後許多年,他有過諸多籌謀,甚至動過當反賊的心思。
不成想等來一個方柳。
兩方交心之後,聞行道將過往寥寥幾言講述——講方柳猜測聞家將仍在,引導聞行道坐上武林盟主寶座,插手江山易主之事,而後以從龍之功軍師之位奔赴北境。
方有如今重振聞家將,邊軍整肅軍魂,武林盟、皇商、神醫……各路江湖豪傑齊聚於此的盛況。
定不會有錯。
霍隱心道:天降英傑,使天下雲集,群英響應,今時今日,才是大周崛起擊退敵寇之際。
自舊雍門關被呼延破城而入,北邦王便一直想南下直取大周王城。所幸戍邊將領士兵雖然實力不濟,但新雍門關位置特殊,城牆厚重高聳,且北邦南下只剩此一道壁壘,大周朝廷再懦弱也應有所反抗,北邦若強攻必然損失慘重,又有舊帝遣人送金銀絲帛求和,這才有了近幾年的「安穩」。
表面風平浪靜下,北邦王狼子野心豈是如此便能滿足。
故邊關仍是戰事不斷。
直至近兩年,賊寇南下之心昭然若揭,邊關百姓人人自危,更有文官提前棄城而去。若是方柳不曾到來,恐怕幾個月前,呼延勇便率兵該大舉進攻舊雍門關,破城而下了。
那夜敵人射出的一箭,「重傷」軍中智囊方軍師之後,賊軍暫未發起大型進攻,小的騷擾卻不斷,儼然蓄勢待發的野獸。
今日酉時三刻,北邦皇子赫連天德掛帥,呼延勇陳兵十萬於新雍門關外,大戰一觸即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