崔嫵繼續發揮著她的口才:「就隔著那一道宮牆,打開門就能看見,為什麼咱們所有人要看他臉色……」
「琰兒已經是皇帝,就是我,也不能對他管束過多,融兒,你要明白,帝王的尊嚴不容有損。」
說曹操曹操到,殿外一片行禮聲,珠簾飛盪,趙琰氣沖衝進來了。
這不是什麼陌生的場面,榮太后和崔嫵早已見怪不怪。
榮太后朝里眨了眨微紅的眼睛,不想兒子發現自己的異樣。
「誰又惹你了?」她朝趙琰伸手。
趙琰登基年紀到底太小,歷練不夠,更年輕氣盛,常與老臣發生衝突,這不是新鮮事。
理政時,有很多彎彎繞繞的事情他著實想不通,不明白好好的命令下去,為何收效甚微,那些老頭說話也彎彎繞繞的,不肯給個明白話,只說這不行那不行,到底有什麼不行!
真是令人火大!
這一次觸他霉頭的人,是謝宥。
「這個謝宥,他以為自己很聰明嗎!」趙琰振振有詞,「賑災不就是撥銀子賣糧食煮了發下去,到底有什麼難的!底下派粥的官員沒辦好我還不能斬?謝宥說那是忠臣,我怎麼一點看不出來!
為了這連年的、這處那處不斷的災禍,我減少了多少皇室的享樂,宮城裡多久沒有馬跑出去了?就這樣,還得不到他一個『好』字!我在帝位上再日夜操勞,鞠躬盡瘁,動輒也是天下不滿,坐來何用!」
說到恨處,他氣呼呼地拍案。
果然才十三歲,還是想要表揚的年紀。崔嫵暗自搖了搖頭。
榮太后也有些無奈,自己這兒子的治國才能似乎平平,將一切想得太理所當然了些,這靖朝官場,上下千絲萬縷,盤根錯節,個個都老奸巨猾,扛事擔責他們不敢,故而話說得雲裡霧裡,搶功揚名倒是會爭搶。
無論哪朝哪代,大公無私的忠臣良將都是少數,也多不得皇帝喜歡。
不過今日發怒的對象是謝宥,榮太后不得不勸一勸:「老臣把話說得含糊,難得這次謝宥把話說明白了,怎麼官家還生氣?
他在下邊看得明白一些,賑災運糧牽涉官員頗多,便宜好處私下就占完了,會被推到前面擔罪待斬的,就是那個既沒占便宜,也真想救人的。」
這話謝宥也說了,但從榮太后口中說出,趙琰才聽進去:「就算如此,他也不該如此落我面子,當我是什麼無知小兒嗎?」
「謝司使修心不修口,官家多敲打些,他就知道分寸了。」
崔嫵在一旁默默喝茶不吱聲。
謝宥這樣子撩虎鬚,不會還不用自己出手就倒下了吧?
趙琰長得像榮太后,卻出落個先帝一樣的性子,是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的人物,喜歡的人犯了錯,討厭的人即使沒犯錯,也會找由頭貶低遠離。
而且政令下達總是簡單粗暴了些,為了證明自己是對的,讓命令出現收效,甚至有點不顧一切。